形态描述
体型不大,较蒙古五趾跳鼠 A. siberica 略小。体长105~140mm;尾长142~195mm;后足长57~70mm;耳长27~40mm。颅长30~35mm;颧宽20.5~24.3mm;后头宽(左右听孔之间)18.5~22.3mm;眶间宽9~10.6mm;鼻骨长11.2~13.5mm;听泡长9.1~10.6mm,宽6.3~7.7mm;上颊齿列长5.3~6.7mm。
体背面呈沙黄色、暗棕黄色或灰褐色;体腹面纯白色。耳基部外侧也有1白斑。尾基部上下均为白色,其余至尾远端毛簇基部上面与体背面毛色相近,呈土黄色、暗黄褐色或暗灰色。尾端毛簇通常由灰白、黑、和白3段毛色组成。有的仅由黑和白2段毛色组成,而无尾簇基部的灰白色段。尾下面灰白色或沙灰色;通常在毛簇的黑色部分下面中央有1白色纵纹与尾端白色相连,有的毛簇黑色部分下面中央贯穿着1条深褐色纵纹,其两侧有时有白色或灰白色毛。足趾基部下面有1较大和带黑色的毛区。
颅骨似蒙古五趾跳鼠的,但略小;门齿也呈白色,但几近垂直;鼻骨前半部略宽,后端为前颌骨后端所超越;听泡较大,长约为颅长的30%。
体背面呈沙黄色、暗棕黄色或灰褐色;体腹面纯白色。耳基部外侧也有1白斑。尾基部上下均为白色,其余至尾远端毛簇基部上面与体背面毛色相近,呈土黄色、暗黄褐色或暗灰色。尾端毛簇通常由灰白、黑、和白3段毛色组成。有的仅由黑和白2段毛色组成,而无尾簇基部的灰白色段。尾下面灰白色或沙灰色;通常在毛簇的黑色部分下面中央有1白色纵纹与尾端白色相连,有的毛簇黑色部分下面中央贯穿着1条深褐色纵纹,其两侧有时有白色或灰白色毛。足趾基部下面有1较大和带黑色的毛区。
颅骨似蒙古五趾跳鼠的,但略小;门齿也呈白色,但几近垂直;鼻骨前半部略宽,后端为前颌骨后端所超越;听泡较大,长约为颅长的30%。
生物学
栖息在多粗沙或砾和有灌丛的荒漠地区。洞居、单栖,洞道长达3.5m。以植物的绿色部分、草籽和地下茎、根及昆虫为食。主要在夜间活动。5月和7月均有繁殖现象,每年繁殖1、2胎,每胎1~3仔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本种已记载的有2个亚种,我国均有分布:
1.指名亚种A. b. bullata G. M. Allen, 1925
体背面较浅,通常为土黄色或暗棕黄色。尾簇基部为白色而且较宽,尾簇黑色部分腹面中央贯穿着1条白色纵纹。分布在内蒙古二连、包头,宁夏,甘肃西北部的敦煌、安西、玉门、酒泉、南湖及新疆东部星星峡。国外见于蒙古南部。
2.巴里坤亚种 A. b. balikicnica Sia et Fang, 1964
体型较小,体背面较暗,多呈灰褐色。尾端上面毛簇仅由黑白两部分组成,尾簇基部无白色毛区,腹面中央为1深褐色纵纹,其两侧有时有白色或灰白色毛。分布在新疆东北部的巴里坤和伊吾等地。
1.指名亚种A. b. bullata G. M. Allen, 1925
体背面较浅,通常为土黄色或暗棕黄色。尾簇基部为白色而且较宽,尾簇黑色部分腹面中央贯穿着1条白色纵纹。分布在内蒙古二连、包头,宁夏,甘肃西北部的敦煌、安西、玉门、酒泉、南湖及新疆东部星星峡。国外见于蒙古南部。
2.巴里坤亚种 A. b. balikicnica Sia et Fang, 1964
体型较小,体背面较暗,多呈灰褐色。尾端上面毛簇仅由黑白两部分组成,尾簇基部无白色毛区,腹面中央为1深褐色纵纹,其两侧有时有白色或灰白色毛。分布在新疆东北部的巴里坤和伊吾等地。